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导师

前言

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导师是一个很难的问题,从我自己开始读博士生就开始了思考这个问题,因为院士是大导师,所以能近距离接触到很多不同的导师, 到来法国后我开始带小的学生项目,到现在开始带博后和硕士,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,到目前也没有想的太明白。因为昨天一个博后问的问题把我弄的有点生气(破防),作为平时情绪十分稳定的人,觉得还是有必要写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,作为以后的参考,希望有同样困扰的同学可以一起交流。

博士阶段

在博士阶段的时候,由于当时是2011年到2016年(直博),外界对文章的要求并没有比现在这么高,因此我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是比较看重的,尤其是院士导师那么大的年纪在我第二年跟我将他自己写的代码,给我很大的触动,我觉得好的导师应该能该学生树立深入研究问题的榜样。后来,随着博士见的项目和人更多了,我明白国内资源的重要性,明白了导师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责任。有幸我的小导师们都对我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,告诉我要认真做事,认真研究,不要忽视小的问题;告诉我研究工作要坚持发表,这样一个研究才算结束;告诉我对于研究生的课题要自己能给出建议,而不要放养,等等。同时,在跟他们相处的过程中,我见识到好的导师的样子,这影响到了我以后的研究生涯。

国内博后阶段

由于博后阶段,换到了一个新的初创团队(刚回国的导师),全都是新的开始,自己也开始带下面的研究生干一些事情,指导一下学生或者给出一些建议,在这个过程中,我才明白自己的研究背景与学生的项目一致的重要性,要不然,学生的一些想法简直五花八门,如果不加以筛选,会严重浪费学生的时间和自己的时间。

法国博后阶段

在法国,由于不管硕士,博士,还是博后,都是有工资的,那么项目获得审批就决定了导师的研究背景和项目相关性很高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自己与导师相处的过程中,导师给我亲自推公式,这给了我极大的影响,而且每次问问题时候,导师也从很细节的地方讨论。因此在以后与学生相处过程中,不管多么简单的问题,我也学着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解释。在后来的本科生项目中,我明白了项目清晰的重要性,因为有导师一直负责把关,而且项目也比较简单,没有太大问题。

现在

在法国入职CR研究员后,才真正的明白当导师的容易,因为以前事情是自己做,现在要找别人来做,找谁做,他性格怎样,背景怎样,动力怎样等等。尤其自己又是一个内向的人,因此以前也缺乏与他们交往的经历,所以在这方面就更加劣势了,在面试学生的时候,发现自己也不能有效的抓住重点,不知道怎样的学生才是合适的。

在学生开始项目之后,我发现让学生实现一些已经说清楚的方法都很难,也许是信息传递的问题,目前我也没太多的想清楚。最近,在一个硕士的项目结束的时候,导师说我们这个项目并不成功,也给了一些反思,我感觉我自己已经尽力在推进了,但是,还是没有多大的效果。

最近的这个印度博后,简直让我有点错觉,感觉我不知找的博后,而是博士生。简单描述一下最近的烦恼,就是我发现一个简单的事情,必须像伪代码一样说清楚,不然就会有问题来了。让我破防的事情是,我让他计算点云的法向量,已经解释了两次了,要用GPS,不然法向量会反,造成生成的mesh有黑的地方,如他用的Open3D一样。他又过来问第三次,我当时有点生气就冷冷问了一句,“你知道什么是法向量吗”,不过当时想到导师每次都在很细节的地方讲的很清楚,我又重新认真讲了一遍。只是感觉最近真是有点打击人。想到,今年明年有两个新的硕士和博士,唉,所以一直思考这个问题,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导师,有点困扰人。

最后

这些都是自己一些简单的思考,如有不正确的地方,也希望指正。不过无论如何,既然已经在国外了,少了国内的考核和外界评判的压力,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好的导师,给他人一些正面的影响。